close

最後一場畫展《最後一場畫展》目前,心智正常

芮秋,從小在繪畫上就有天份,但母親在這方面與她爭鬥不斷。得不到支持的芮秋就只能在任何找得到的材料上畫畫。終其一生,似乎就只有繪畫這件事,盤據住她的心。甚至沒有工具時,都能神遊至繪畫的境地,把畫印在腦海中,等到合適的時候再把它畫下來。是作畫盤據住她的心,抑或是她最終把繪畫當成一個逃避的港灣?因為她唯有在作畫的時候,才能夠得到平靜,而這樣的沉迷,是會令愛她的人微微妒忌的。

故事裏對躁鬱症並未著墨太多,也沒有太多的驚濤駭浪,故事圍繞著芮秋,也圍繞著芮秋的家人;她的先生安東尼,及四個小孩。他們愛她,從小被訓練的能夠照顧她,但卻也懼怕她發病時的激狂,小小的心靈也會被她的不在意刺傷。

書名是:最後一場畫展,但畫展並不是寫在故事裏。而是作者一個很巧妙的安排,一打開書,就知道這名女畫家芮秋,已經去世。每一個章節的最前面,都有一張說明卡片,就像我們踏進了芮秋的遺作展,看著某一幅畫的說明,想像著這幅畫,聽著作者述說與這幅畫作有關的一則故事。

這些畫作的安排,並沒有按照任何時間、或事件的發生次序。這些故事關於芮秋徘徊在虛幻與現實之間的掙扎、關於安東尼極致的愛與耐心、關於孩子們渴望媽咪的愛與摸索著成長的過程。

這故事要把整個畫展全部看完,一片一片連接起來,才能一窺故事的全貌,就像拼拼圖一樣。但其實作者還做了很多保留,很多事、很多原因、很多結果都沒有做很完整的交待或批判,完全留待讀者自己去拼湊、自己去吸收消化、自己去評斷。在看書的過程中,會很想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,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。

這故事包含了很深的無奈與愛,就像書封上寫的:

就算我不慎把自己拆散了
你仍又默默撿著碎片把我組合起來

安東尼對芮秋無限的愛與耐心,守護者芮秋,包容著芮秋,使芮秋不致於因過度狂放,而傷了自己,或甚至自毀。但,這一切到底是安東尼禁錮了芮秋激狂的靈魂? 還是芮秋困住了安東尼?

因果之間,存在著的吊詭已經是幾世紀都解不開的謎,所以也不會是我今天所要討論的,只是每每看到這樣的題材,內心不免會再一次產生這樣的疑惑:

是; 天才與瘋子之間,僅只一線之隔?

或是; 感覺神經上某一部份特別的敏銳,精神上的某一點特別脆弱的人,比較能夠在藝術方面有驚人的表現? 所以許多藝術家在精神方面,多少會有異於常人的表現?

還是; 太專注於靈感的啟發的話,精神狀態與能力上會有一部份慢慢隨之退化?

或者; 藝術其實是一種溶入,溶入的愈深表達的就愈淋漓盡致,完全溶入,以至於無法脫身。

亦或是; 把自己逼向一種顛狂的狀態,狂野的創造力就會源源不絕,於是就像上癮一樣,每次都意欲讓自己遨遊在心智無法操控的邊緣?久而久之,就愈陷愈深,終至無法自拔?

會不會是; 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與生俱來的天賦,沒有開發出來的潛力,就浪費掉了,而且都變成平凡的沒有什麼特色的人。所以,那些把自己的潛力揮到淋漓盡致的人,或許才是應該的。

你有答案嗎?

我沒有!

我只能說:目前,我心智正常! (這一句話,引用自芮秋的一封信)

 

 附註:芮秋之所以在信末寫下:〔目前,我心智正常〕這樣的話語,是希望看信的人能相信她信中的自白,只表示以上所說皆屬實,並不是她的幻想。這句話,並不在於貶抑任何人,而是她深知自己會有異於一般人的行為,有時會陷入狂放的思緒中,是以她是以自己的狀況為比較點。


《最後一場畫展》Notes From An Exhibition

  • 作者:派屈克.蓋爾
  • 原文作者:Patrick Gale
  • 譯者:趙丕慧
  • 出版社:三采
  • 出版日期:2008年11月26日
  •  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木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